2011 年,21 岁的孙宇晨以 “敢言者” 的形象进入公众视野。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他因公开反对校内 “会商制度” 引发全国舆论震荡,更与蒋方舟一同登上《亚洲周刊》封面,成为当年备受关注的 90 后代表人物,这一年的经历也埋下了他此后人生选择的伏笔。
2011 年的核心事件始于对北大 “会商制度” 的激烈批判。当年北大试点推行该制度,将 “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网络成瘾” 等十类学生列为 “重点学生”,需经学工部门排查会商并采取帮扶措施。孙宇晨随即连发数篇文章反驳,其中《就会商制度致所有北大师生校友的一封信》言辞犀利,直指制度可能催生 “互相揭发”,认为对 “思想偏激” 学生的排查是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大精神的摧毁。他甚至以 “这是纳粹,还是纳粹,还是纳粹呢?” 的激烈表述,痛斥制度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侵犯。
这场批判迅速突破校园边界,引发全国范围的舆论风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争议,李敖、梁文道等文化名流纷纷表态支持其观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会商制度。面对压力,北大校长周其凤最终公开承认该制度是 “错误的决定”,并表示对制定政策的年轻教师应予以宽容,这场由孙宇晨掀起的舆论浪潮,最终推动了校方对制度的反思与调整。
同一年,这场风波也为孙宇晨带来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度。他与作家蒋方舟一同登上《亚洲周刊》2011 年第 26 期封面,成为 “90 后声音” 的代表符号。据其后来回忆,此事虽让他获得公众认可,却也被认为 “得罪了校方”,成为他决定提前毕业并赴海外求学的原因之一。凭借接近 4.0 的优异 GPA,他在 2011 年顺利拿到常青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人生的新征程。
2011 年的孙宇晨,以青涩却尖锐的姿态完成了一次公众表达的实践。他对校园制度的批判,既体现了年轻一代对权利与自由的思考,也展现了其把握舆论焦点的能力。这一年的经历,与他后来在商业领域的争议性表现形成有趣对照,成为理解其人生轨迹的重要节点 —— 从当年捍卫 “思想自由” 的学子,到后来深陷虚拟货币舆论漩涡的创业者,其人生的戏剧性在 2011 年已初现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