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繁华的街头巷尾,不难发现一些看似普通却又暗藏玄机的门店,它们就是提供 USDT 兑换服务的场所。USDT 作为一种稳定币,在虚拟货币交易中充当着重要的 “润滑剂” 角色,而香港这些兑换门店的存在,满足了部分市场参与者的交易需求。
漫步在香港的湾仔、铜锣湾等地,可能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装修风格类似银行柜台的店铺,墙上醒目标注着 “数字资产兑换” 字样。走进店内,便能进行 USDT 的兑换操作,甚至还能将稳定币打进香港本地银行账户。像 “Crypto HK” 这样的店铺,门口大屏滚动展示着 BTC、ETH、USDT 等主流币种的买卖价格,支持港币、人民币等多种币种结算,旁边还配有清晰的换算表以及每 10 分钟更新一次的汇率变动信息。店内陈列柜摆满了各类硬件钱包,从 Trezor、Ledger 到国产的一些品牌,一应俱全,试图打造虚拟货币交易的 “一站式” 服务 。
“天天加密货币” 这类门店则更显接地气,小小的门面,桌上堆满点钞机、收款码和 iPad,前台装饰着各种加密货币的巨幅 LOGO,店员与顾客的交流也简洁直接,没有过多金融行业的距离感 。还有 “ONE GO Crypto Exchange”,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年轻客群的针对性营销吸引眼球,该店主打 USDT 兑换,明确标注手续费,在虚拟货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背景下,看似给出了较为合理的价差 。
据香港执法机关初步实地观察估计,全港约有 200 间实体虚拟资产场外交易店(含以自动柜员机操作的场外交易店)正在运作。这些门店为虚拟货币用户提供了便捷、灵活且相对隐私的交易方式。对于一些跨境生意的小老板而言,他们可能手持现金走进门店,将其兑换成 USDT 用于跨境交易;部分币圈从业者,也会在这里将虚拟资产工资兑换为现金。
然而,这些兑换门店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 。从反洗钱角度看,由于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来清洗非法资金。在香港,部分门店反洗钱合规措施参差不齐,有的门店要求买卖双方实名登记并提供资金来源证明,而多数门店只需扫码付款、填写钱包地址即可快速完成交易,且店员往往优先推荐现金交易,这无疑加大了监管难度 。一旦交易涉及非法资金,不论投资者是否知情,其银行账户都可能被司法机关冻结甚至面临调查,在内地和香港均是如此 。
在市场秩序方面,虚拟货币 OTC 业务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自律机制,各门店各自为政,导致市场混乱和不公平竞争现象频发 。此前反响激烈的 JPEX 和 Hounax 事件中,部分加密货币找换店就参与其中,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声称平台已获得合规牌照,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
香港政府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积极采取监管措施 。2024 年 2 月,香港政府就设立虚拟资产场外交易服务(OTC)提供者发牌制度展开公众咨询 。根据立法建议,任何人在香港从事虚拟资产现货交易服务业务,须向海关关长申领牌照,持牌者要遵守《打击洗钱条例》及其他规管要求 。可供交易的币种也受到限制,仅涵盖在获证监会发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上供零售投资者交易的代币,以及获香港金融管理局发牌的发行人所发行的稳定币 。违反相关法规将面临严厉处罚,未持牌从事相关业务,一经公诉定罪,可罚款 100 万元及监禁两年;持牌人如有不当行为,也会面临暂时吊销或撤销牌照、罚款等行政罚则 。
香港兑换 USDT 门店在为市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投资者在选择通过这些门店进行交易时,务必谨慎考虑,充分了解其中的风险。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香港虚拟货币 OTC 市场有望走向规范,但在过渡期间,投资者需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自身权益受损 。